杨永信博客(2016年8月杨永信文章)

杨永信靠电人发了 SCI 和近百篇核心期刊?

很少有中国网民,不知道杨永信这个名字的。

他因为独创的“电击治疗网络成瘾”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又因为这一治疗引发的争端在这两年淡出公众视野。

然而你是否知道 ?

除了精神科医生外,杨永信还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科研工作者。

无意中的发现

11 月 7 日,科研学术微博 @博士圈 在微博披露:

在无意的检索中,他们发现一位来自中国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的杨永信发表了几篇与网络成瘾的英文期刊。

这些文章分别属于二区三区级别的 SCI 论文,影响因子分别为 3.13 ,2.87 和 2.21 分。

这三篇文章都是杨永信与其他人并列第一作者,分别以 67 名、33 名和 27 名患有网络游戏障碍(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 IGD )的男性青少年作为实验对象。

在核对了作者信息、作者单位和涉及的专业领域后,我们确认作者中的 Yongxin-Yang,正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杨永信。

图片[1]-杨永信博客(2016年8月杨永信文章)-一鸣资源网 图片[2]-杨永信博客(2016年8月杨永信文章)-一鸣资源网

△ 涉及的文献首页

图片来源:@博士圈 微博

90 多篇中文核心期刊

”杨教授”就只发表了这几篇英文学术论文吗?

抱着学术求证的目的,我们分别在汇集医学专业期刊的万方数据知识平台和中国知网进行了检索。

仅核心期刊以上的中文论文,杨永信在两个数据库分别可以检索到 52 次(万方)和 39 次(中国知网)。

最新发布的一篇为 2018 年 3 月《 网络成瘾患者安全感的相关因素分析》,发布论文下载次数单篇超过 300 多次,引用最高超过 20 次。

即使存在重复检索,如果仅仅从论文数据上来看,杨永信发布的论文远远超过一般地级市精神科主任的水平。果真无愧于“杨教授”这一称号。

而其中大部分的论文主题,均为网络成瘾患者。

图片[3]-杨永信博客(2016年8月杨永信文章)-一鸣资源网

△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图片来源:论文数据库检索

伦理委员会及知情同意

这些学术论文的发布符合伦理规则吗?

因为涉及临床试验患者,这些受试者不但需要签署额外的知情同意书,还需要医院的伦理委员会通过审查。

在能查到的文献原文上,确实可以查到这些内容。

以发布的三篇英文 SCI 为例,这些文章都声明所有的研究方案已经某医科大学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参与者 127 人次及其监护人均按照机构指导原则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在试验过程中符合相关临床试验要求规范。

同样在近百篇中文论文中,也陈述按照伦理要求的描述。

但你相信吗?

临床、研究、论文

在中国,医生目前除了临床看病外,还需要承担科研任务。

越是顶级医院,越是如此。

不管是基础试验还是临床研究,都需要相关伦理认证和伦理审查。不能因为要治病救人,要发表文章,就可以不在乎伦理审查的要求。

这近百篇中文核心,英文 SCI 论文。

对于作者来说,也许是沉甸甸科研成果,是申报基金材料的坚实基础,是年终盘点时的收获,是晋升主任教授的硬通货。

但是我看到听到的,是论文白纸黑字夹杂着的,一个个在网瘾中心治疗的孩子的身影和哭叫声。

附:杨永信电击治疗重要节点回顾

2006年1月

杨永信成立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张采用电击治疗可以使孩子戒除网瘾。

2008年7月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战网魔》将杨永信推上了一些家长心中的圣坛,争先抢后地把不听话的孩子送去电击,祈求杨永信能将孩子变乖、听话。

2009年5月

国内外媒体开始质疑杨永信的治疗手段,认为他强迫孩子承认自己有网瘾,反抗就用电击治疗的治疗方式是在摧毁孩子,侵犯了人权。

2009年7月

卫生部发布了《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停止电刺激(或电休克)治疗网瘾技术临床应用的通知》。

山东省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对外声称已停止电击治疗。自此杨永信变得十分低调,但仍继续治疗网瘾。

2009年10月

中央电视台播放著名记者柴静对杨永信的采访节目《网瘾之戒》。杨表示电击治疗仪器已经换成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效果很弱。

2016年8月

网友雷斯林发布一篇文章《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又重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杨永信认为文章失实,对其恶意诽谤,因此发律师函给雷斯林,要求公开赔礼道歉。

原标题:杨永信靠电人,发了 SCI 和近百篇核心期刊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