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版的哈利波特第一部要叫Sorcerer’s Stone?

资深哈利迷们都知道,哈利波特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文标题有两个的版本。

英国的版本是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美国的版本是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这个石头的叫法已经成了一个梗。去年底,我在芝加哥看了一场两个英国人的喜剧,名叫《Potted Potter — All 7 Harry Potter Books in 70 Minutes》,70分钟带你看完哈利波特。两个英国人在开演第一部时,还特意挑逗了一下现场的美国观众:

“接下来,你将看到的是哈利波特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Philosopher‘s Stone,”另一个人马上接道,“在这里要说Socerer‘s Stone,要不这帮美国人听不懂!”。台下哄堂大笑。

《Potted Potter — All 7 Harry Potter Books in 70 Minutes》海报

那突如其来的笑点,虽然我也听懂了,但是并没有觉得特别可笑。不过,从阵阵的掌声和大家杠铃般的笑声中,我能感受到,美国人不仅知道这两者翻译的差别,而且可能对这种变化也感到一种可笑的困惑(甚至无奈?)。

所以,为什么在这个石头的称呼上,在两个主流的英语国家中产生了如此重大的不同呢?

01

从Philosopher’s Stone说起

如果把Philosopher‘s Stone展示给中国的读者,可能英语中等程度的人会翻译成哲学石。即使英语程度较高的英语使用者也可能一脸懵逼,顶多是会说一句,这可能有其他的意思,但是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哲学家的石头。其实Philosopher‘s Stone 本身就是一个西方概念。这个概念来自西方的炼金术。在炼金术中,是一种将腐朽化神奇的石头,比如点石成金,或令人长生不老。历史上研究hilosopher‘s Stone最为著名的炼金术士就是哈利波特中提到的尼古拉弗拉梅尔(Nicolas Flamel)。只不过在哈利波特中,这位大哥是一位巫师。Phliposophers Stone翻译成中文是什么并不重要(有翻译成贤者之石、哲人石,这都仅仅是把这个概念引入汉语而已),反正中文中也没有特别对等的概念。但是这个概念为什么会在美国就走不通了呢?

02

美国编辑的忠告

《哈利波特》1997年在英国发布不久,罗琳就获得了10万多美元的稿酬。这种成功在当时的儿童文学市场上是罕见的。于是,美国人很快嗅到了商机。1998年9月1日《哈利波特》的美国版正式发售。而英国流行小说引入到美国势必要对英文原版文字进行一定的更改。这种更改不仅包括标点符号使用等,还包括文本中一些对于美国读者们陌生的单词。一些人可能说,英美语言的差异也没有大到已经难于理解的程度,为什么要做这种完整篇幅的修改呢?首先,哈利波特在发行时的目标并不是普通的成人小说,而是主打儿童文学市场的。孩子的语言能力毕竟有限,所以进行“美版化”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的。其次,我认为进行了“美版化“的小说更能凸显出进军美国的诚意。问题出现了。引进哈利波特的出版商认为Philosophers Stone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在一本关于哈利波特如何走红全球的书中,作者引述了引进全书的出版社编辑Levine的话:

“He [Levine] continued, ‘I certainly did not mind 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 but I can see, if you forget now what happened after, … why a book that is titled Philosopher’s Stone might seem more arcane or something. So the title that I had suggested to me and which I then turned to Jo was Harry Potter and the School of Magic. Jo very thoughtfully said, No ― that doesn’t feel right to me … there are objects that I would like. What if we called it the Sorcerer’s Stone?’”

美方出版社提出的表层原因是读者无法理解Philosopher’s Stone的意思,以为这是一本跟哲学相关的书。而sorcerer这个单词,表示巫师,尤其是男巫师,更易于理解,也更能一下子让人知道这是一本关于wizard的小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的编辑害怕读者不知道炼金术这段历史,所以无法体会philosopher‘s stone在这里的真正含义。所以,一年之后的美国版,大家看到封面上的魔法石就变成了Sorcerers Stone。幸亏没说哈利波特与魔法学校,否则……And the rest is history…我认为中文版的翻译是受到了美国版本的启发。如果硬生生翻译成《哈利波特与贤者之石》,2000年孩子们肯定是觉得这本书老气横秋的。而在今天,似乎孩子们对于“贤者“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无论各中原因是什么,这种改变我认为绝不是罗琳当年支持或希望的。罗琳对于哈利波特整个系列的“执着”在电影制作中体现地淋漓尽致。她在与华纳兄弟的合作中一再坚持必须在英国取景,必须使用英国演员阵容。在整个八部电影中,只有两个美国演员出现。难怪有位资深的英国演员说:好像整个英国的电影工业一大半人都在搞《哈利波特》。这种“强硬”的态度,在既往和未来的作家与好莱坞电影工业合作中都非常少见(最近一次我知道的强硬来自于《Crazy Rich Asians》,原作者坚持要求全部演员阵容为亚裔)。而且罗琳对台词也非常严格,这一点倒是可以理解,因为哈利波特的整个的埋“梗”,全世界只有罗琳一个人最清晰:前部著作中出现任何语言上的偏差,都可能使之后的剧情失效。所以,这样性格刚毅的罗琳,为什么会同意这次修改?我想可能还是市场和权力强弱的关系。罗琳对于《哈利波特》系列在一开始还是存有许多不自信的。这种不自信有诸多体现。比如,哈利波特的前三部都没有写得很厚。尤其是第一部。第一部只有几万字(仅为最后一部死亡圣器的2/5),也能撑起了一整部电影。而从第四本开始,则开始稍有“水份”。这种“水份”对于哈迷来说并不生厌,文字越多,他们对于罗琳脑中魔法世界的细节也就越来越多(但全系列最长的不是最后一本,而其实是第五部凤凰社)。

所以在哈利波特打入美国市场初期,罗琳这个土生土长的英国姑娘,对美国的市场还是心生敬畏的。当她的美国编辑进行“美语化”的过程中,提出将Philosopher’s stone 改成Sorcerer‘s stone时,无论以何种理由劝说,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这样的修改更利于吸引美国读者,便于书籍的推广。这样的理由是罗琳无法拒绝的:在美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和读者偏好上,罗琳没有发言权,如果销量扑街,她承担不起这个责任。而且,在90年代末,没有大范围的互联网覆盖,无法发起民意调查来快速的洞悉人们的偏好。罗琳,也只能相信她合作伙伴的直觉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更改,却恰恰成全了哈利波特的又一层神秘。

03

美国人的反应

很多美国人可能是读完哈利波特第一部很久之后才知道竟然有这样的差异。毕竟,那时的美国人民“以自我为中心”惯了,也根本不太关心外界发生什么。但是,当他们知道他们读到的不是“原版”时,还是有一些深深的感慨。在Reddit 上,关于这个更名的话题时不时就会涌现一波有些人表示不解,说为什么要改这个标题呢?

有些人表示,感觉这样的修改侮辱了自己的智商!

04

电影中的魔法石

一块小小的魔法石,给第一部电影制作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第一部电影太重要了,所以制作时格外小心。电影制作团队对于这个因出版翻译产生的人为差异也自然考虑进去。所以,第一部电影的英国版和美国版,涉及到这块石头时,都录制了两个版本。这是真真切切地录制了两个版本,而不是通过电影后期技术合成的。比如在图书馆他们发现了魔法石的来源时,UK版的书写着: Philosophers Stone

而USA版本的数写着:Sorcerer‘s Stone

具体的电影对比视频大家可以在网上自行搜索。而自此之后,英国版和美国版就再无明显差异。不知道,在日后哈利波特翻拍时,是否这个“梗”还会继续下去?又或英美版最终迎来大一统,也说不定。因为语言差异和使用习惯,翻译时出现差异也很正常。这在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人社区引入西方电影的翻译中都可见一斑。总而言之,大家的心都是一样的: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让他们买单。那么问题来了,你有哪些觉得大陆的好翻译,俘获了你的钱包呢?最后,普及一下wizard, witch,sorcerer的区别。

wizard和witch一般只有性别上的差别:wizard为男性,witch为女性。而sorcerer男女均可,只不过sorcerer一般在法力上要高于wizard和witch。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