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同志的专访报道
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嘉宾张献忠:
1. 人物专访
2. 发家经历
3. 沉银之谜
4. 死亡经过
1. 人物专访
张献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号敬轩,外号黄虎,陕西延安府庆阳卫定边县(今陕西定边县)人。明朝末年农民军领袖,与李自成齐名,大西政权的建立者。
出身贫苦家庭,从小聪明倔强。跟父做小生意,贩卖红枣。初为捕快,进入延绥镇成为边兵。生性刚烈,爱打抱不平,为此几乎丧命。 [1] 崇祯年间,组织农民军起义,克凤阳、焚皇陵、破开县、陷襄阳,胜战连连。崇祯十六年,攻克武昌,自称大西王。带兵攻入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于成都,年号大顺。
大顺三年(1647年1月2日),引兵拒战对抗清军,在西充凤凰山被清和硕肃亲王豪格射死。
在飞机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和张献忠进行了一番对话……
文字控:张将军你好,清明节快乐!这300多年来,民间关于你的故事和传说一直不断,有的人直呼你为张魔,我也觉得很疑惑,能否给我们讲讲?
张献忠:好的,在世的时候我一直南征北战,忙得厉害,我也从来不接受采访,连书面采访都没有。你写的曹操、唐伯虎、项羽几篇文章我都看过,觉得写得非常好,有些细节让我看哭了。包括李自成,描写还是比较客观的,我愿意回答你的问题。
文字控:谢谢。那我们就从头说起,你是如何成为一个造反者的?毕竟造反的风险很大,一不小心就会被砍头。
张献忠:你是不会理解的,明朝末年普通人家的生活充满了绝望和恐惧,特别是在我们陕北,那几年遭受很大的天灾,年年大旱,本来收成就不好,各种动物还跟我们抢食,政府也不管我们的死活,陕北变成了人间地狱。如果崇祯老儿那个时候能重视陕北的天灾人祸,就不会有后来的高迎祥、李自成和我张献忠。没人天生想造反,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文字控:于是你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了造反领袖?
张献忠:不是农民,你知道,我是做过捕快和边兵的,但这种参公管理的岗位也不好干,它讲究的是复制和统一,不允许有创造和个性,而我的个性很强,经常会被排挤,有一次还差点掉脑袋。我想了很久很久,夜不能寐,最终决定跟一帮穷兄弟一起造反。我没有一技之长,有的只是对枪棒的兴趣,我也知道明军的战争力低下,这种认知给了我勇气。
文字控:让我们回到1635年凤阳挖朱家祖坟那一仗,据说那是你经历的战争中最轻松的一场?
张献忠:刚好相反。可能很多人觉得那一仗好打,但你不是说过吗?一个文人怎能理解一个军人的精神世界。我觉得最糟糕的一件事情是,历史都是文人写的。凤阳那一仗打得很不过瘾,10万人打2万人,有悬念吗?对一个军人来说,高手寂寞,只有遇到劲敌的时候,才能激发他全部的能量和荷尔蒙。不过还是很感谢那一仗,由于挖皇帝的祖坟有眼球效应,我个人的威望和号召力大增,粉丝涨了80多万,来投奔我的人很多。在响马众多的明末,我迅速从草根变成了大V。
文字控:你的名字叫献忠,但根据史料的统计,你先后投降了10多次,这好象不太光彩吧?
张献忠: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战争是残酷的,跟我走南闯北的士兵很多,我要为他们的生命负责,在漫长的战争史上,诈降也不奇怪,都是为了到达成功的彼岸。我始终忠诚自己的内心,这就够了,不管别人怎么看。至于无法忍受明朝官场腐败,地方官僚无止境的索贿、敲诈、刁难和不信任,所以从投降到再反,那都是借口。
文字控:为什么喜欢游击战?
张献忠:我研读过兵书,觉得打仗最笨的是防御战,保卫家园,誓与城共存亡,大多是无奈的选择。而游击战可以充分对空间进行使用,很多时候我跟小兄弟们能一天赶300多里地,神出鬼没。后来我用4个字总结这种思想,就是“以走制敌”,在流动中求生存。如果说我在中国战争史上有那么一点小成就,那也全是这种战术的成功。我跑了10多个省,但很少在一个地方常呆,或者搞建设,发展房地产。有人叫我流寇,我也认了。
文字控:为什么选择四川,并在那里当皇帝,建皇宫?
张献忠:四川是个好地方,我第一次到四川,30岁刚出头,一下子就喜欢上那个地方,气候、食物都好喜欢,它没有我家乡的干燥,也没有南方的湿热,刚好年年征战,我也累了,想找一个窝歇歇。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四川的地形很适合防守,实在打不赢就钻到深山老林里去,谁也找不到。
文字控:有人说你打仗除了游击战,没有其它致胜之道?
张献忠:这么说的人都没有什么历史常识,我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坚持那么久,又怎能没有智谋?举个栗子,当时明朝将军杨嗣昌和左良玉有矛盾,我偷偷派人送了几千两黄金给左良玉,提醒他,我跟他就是老鼠和猫的关系,没了我,朝庭没那么重视他。后来他果然故意放我一马。不久,我又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集中兵力猛攻邵捷春防守的四川开江,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当时还创作了一首打油诗来记录我们的胜利,“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写得不好,但是表达了我兴奋的心情。
文字控:你是处女座,众所周知,处女座男人大都比较忧郁,天生没有安全感,你觉得自己是那样的人吗?
张献忠:我对星座不是太了解,但我确实没有安全感,每天都觉得是这辈子的最后一天。所以我有时候会很冷漠尖刻,幸亏周围的人能忍受我的坏脾气,感谢他们。
文字控:你跟李自成是老乡,同一年出生,有人说你们是绝代双骄,如何评价他,为什么后来你们没有联手作战?
张献忠:很简单,一山不容二虎。我的游击战思维一直没得到他的认可。我们约好了,不再相见于江湖,我向南,他朝北。我在南边确实牵制了崇祯的一些兵力,但我没想到他打得那么顺利,我特么就是觉得,是打仗太顺利害了他。
文字控:有人说你是杀人魔?
张献忠:那些年确实杀了不少人,但看和谁比,你们世代称颂的唐宗宋祖,秦皇汉武,任何一个杀的人都比我多得多。凡是在文章里说我是杀人狂魔的人,我希望他们能来找我,好好聊一聊,来了就别回去啦。
文字控:你的义子李定国等人继续抗清很多年?
张献忠:我跟小一辈的将领经常开玩笑说,等我当了皇帝,我封你们做太子,没想到后来我真的登基当了皇帝,虽然是个地方的小政权。李定国是我的延安老乡,9岁的时候就成了我的养子,他的工作能力很强,打了很多胜仗。至于其它三大义子孙可望、刘文秀和艾能奇,都是我的最爱,他们对我非常忠诚。
文字控: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你的财宝,最近吸引了很大的关注,你怎么看?
张献忠:严格来说,那些财富并不属于我,他们来自我战斗过的地方。那1000船财宝,在我打算回陕西的时候,那些财宝确实严重限制了我军的移动速度,导致清狗追上了我们。感觉真是被那些金钱财富给坑了。
文字控:如果用一句话表达人生感悟,你会说什么?
张献忠:我想说,所谓幸福,不是你能左右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在你的左右。
历史的评价才是正确:
张献忠,是明朝末年光怪陆离的乱世中,孕育出的一个怪胎。他出身贫苦,为生活所迫聚众为盗,最终成为明末清初之际一个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他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但又残暴嗜杀,粗犷野蛮,明军和百姓都把他视作令人恐惧的混世魔王。他的很多怪诞不经的行为言谈,甚至让后世怀疑他是否是个精神疾病患者。
在明末清初的众多义军首领中,历经磨难坚持到最后的,只有他和李自成两人。张李二人之间,一直保持着复杂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他们都以推翻明朝为己任,面对明军的重兵剿杀,他们不得不抱团取暖,联手对外;另一方面,两人内心深处,都预感到对方将会是自己争夺天下的最大竞争者,因而各怀心事,恨不能置对方于死地。
2. 发家经过
明末天启年间,皇帝朱由校昏聩无能,导致天下大乱,在朝廷党争不断的情况下,民间又遭逢各种天灾,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面对民间的疾苦,即便是有些官员想要力挽狂澜,但奈何国库空虚,仅有的赈灾粮款下拨后,经过贪官污吏的搜刮,落到百姓手中的也寥寥无几。
在这种环境下,公元1628年,即明崇祯元年,王自用、吴延贵等人率先掀起了农民起义,并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我们今天的主人翁张献忠也起于这个时期。
一、明末烽烟四起,义军突起
张献忠,公元1606年出生于陕西贫苦农民家庭,外号黄虎,是与“闯王”李自成并称的明末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三年,农民颗粒无收,眼看就要饿死之际,张献忠果断地站出来组织乡勇参加农民起义,由于小时候上过学,又练得一身好武艺,他的队伍也很快成长起来。
张献忠军队从陕西出发,先后攻下了河南、山西、安徽、四川等地,队伍的规模也发展到了数万人,成为明末十三支农民起义军主力之一,而且号召力首屈一指。
当时明王朝派出的三边总督是杨鹤,他的任务就是平定这些农民造反集团。杨鹤和一帮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将领不一样,他认为农民之所以起义,必定是有原因的,对于这些饿急眼的农民,不能只是一味地剿杀,而是应该在武力压制下进行招安,然后除掉。
他的这个建议很快被崇祯帝接纳,并将起义军顺利困在了河南。但令人意外的是,张献忠军队从包围中成功突围,还一路南下击败凤阳两万明军,将朱家的龙兴之地掀了个底朝天,整个明廷为之震惊。
二、横扫四方,建立大西政权
由于自家祖坟被挖,朝廷开始加大对张献忠农民军的围剿力度,但张献忠还是率领军队占领了泸州、安庆、滁州等地。此后他继续辗转回陕西并且与高迎祥会合,成功瓦解了明军消灭农民军主力的企图。后名将洪承畴总揽军务,击杀了高迎祥,但依旧没能捉住张献忠,受挫后的张献忠于崇祯十年表面上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实际上在谋求东山再起。
崇祯十二年中旬,张献忠在谷城集结军队,再次宣布发动起义,当地驻守的明军一击即溃,明廷以兵部尚书杨嗣昌为帅,亲赴前线督军,与张献忠农民军作战。公元1643年农民军连下蕲(qí)州、汉阳、武昌等江南重镇,张献忠实力空前强大。不过在杨嗣昌的战略合围下,张献忠兵败突围,西入四川。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张献忠意识到机会成熟了,于是以成都为西京在明蜀王府正式登基称帝,建立大西政权,这也是继大顺、南明、大清后的第四个政权。
3. 沉银之谜
三、清军入关,沉银江底
公元1646年,清军击溃李自成大顺政权,与汉中阳平关陈兵,准备一举歼灭张献忠。眼见形势不好,张献忠开始考虑退路,他命令手下把数年来聚敛的财物全部集中在一起,秘密地沉入到长江某段,期盼今后东山再起的时候作为资本。不过在清军的强力打击下,不久张献忠就兵败身亡,再也没机会从头再来了。而他当年长江沉银之地却成为了千古之谜,民间还因此流传出了很多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段四川的民谣:“石龙对石鼓,金银万万五。 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据说有清一朝,统治者们始终没放弃寻找这一巨额财宝,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没有成行。
进入到21世纪,生活在岷江两岸的居民经常从河滩上或者是较浅的江水里发现刻有“大西”字样的黑色金属块,据说这就是当年张献忠沉降的银锭。这个消息很快在当地传开,还有不少人自发寻找宝藏的最终藏身之处。
这件事引起了公安部门的警觉,于是派出专人对江段进行保护,同时追缴文物。后来经专业考古人员挖掘发现,此处除了银锭之外,还有不少的黄金以及出土了一枚“永昌大元帅”金银,据专家推测这些宝藏的主人正是张献忠。
结语:
2016年,四川省文物、历史、考古专家组成科考队,赶赴岷江对疑似张献忠沉银处进行全面挖掘,经过数月的努力,先后出土各类文物四万余件,其中以金银为主,后经北京故宫博物馆专家和明史专家共同鉴定,确认出土文物皆来自张献忠,至此千古沉银之谜真相水落石出。
4. 死亡经过
张献忠最终是如何死掉的?
张献忠的死,涉及四个关键人物:一、肃亲王豪格、二、先锋鳌拜、三、叛将刘进忠、四、神射手雅布兰。用现代军事术语来说,杀死张献忠,是明末满清军一次非常经典的“反间计+快速进袭+斩首行动”。
叛贼刘进忠,朝天关守将,张献忠总兵 公元1644年二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自尽身死。同年,阴历八月初九,张献忠攻陷成都,十一月,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 但好景不长,刚过一年,1646年正月,占稳了北京城的清军,兵锋铁蹄指向四川。实话说,此时清军战力还是很彪悍的。野外作战,他们有行动如风转移快速的八旗铁骑,攻城破关,他们既善于收买间谍,又有红衣大炮,靠着这几样法宝,清军基本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张献忠却毫不示弱,坚决地拒绝了满清的招降,表现出来坚毅不屈的民族气节。 当年三月,靖远大将军豪格率八旗军进抵四川,开始征讨张献忠。张统60万大西军从成都出发,进驻川北迎战,他派四大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各率军十万,分驻川北前线,又派保宁府总兵刘进忠驻守川北门户朝天关,他自己则率剩下的大军驻扎西充县凤凰山,居中调度。 谁都没想到的是,驻守朝天关的重将刘进忠旋即叛变!
刘进忠为何要叛? 无庸讳言,对比大顺枭雄李自成,历史学者对大西皇帝张献忠的评价总体是比较偏低的,大多都认为他是一个残暴无行的人。众所周知,后来清史记载的是“献忠屠川”,其中虽不乏满清篡改历史,往张身上大泼脏水的成份,不过按史料分析,献忠本人确实心胸狭窄,有着恩怨分明,睚眦必报的性格。他个人的暴虐好杀,军队的军纪松弛,应该也是确有其事。据说张献忠攻下成都后,曾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后,仍每日杀百余人以树威。按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人,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十万。 其实客观而言,从起初张献忠在大西所施行的一系列政策来看,张献忠本该是打算好好治理四川,留传子孙万代的,不然他也不会团结乡绅,开科取士,减免租赋,包括铸钱和印书。但清军一来,形势大变。张献忠在逃离开成都前,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据说张献忠在成都称帝时有300个妻妾,离开时他杀了280个,只留20个服侍。这些传说虽真假存疑,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对自己枕边人尚且无情如此,其他人等,就更不消说了。 刘进忠正是因为不满张献忠在成都滥杀无辜,开口劝谏,反遭张献忠记恨,想收拾他。机警的刘进忠收到风声,于是当机立断,马上弃了张献忠,投奔清军。由于刘进忠这一叛,张献忠防御总战略已尽在清军掌握之中。
后金名将“虎口王”,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1646年,顺治年幼,清军攻打四川,是以肃亲王豪格为帅,封为靖远大将军。这人虽然政治上是输家,结局也比较惨,但打仗上实是一把难得的好手,堪称后金与满清一代名将。 爱新觉罗豪格,生于1609年,满族,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长子,生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豪格”这个词,在满语里有“耳垂”的意思,朝鲜人又尊称他为“虎口”,后金时期,他在锦州等地击败明军,封为“肃亲王”。所以他封王后,遂有“虎口王”之称。之后皇太极改后金为清,豪格随多尔衮进攻锦州、朝鲜,打败明宁远兵,杀明将金国凤。后围洪承畴于松山,克之,俘虏洪承畴等人,并与济尔哈朗克塔山。清兵入关时,参与平定中原。这一称号也伴随豪格的征途一路播撒。 张献忠面色微黄,有个外号叫做黄虎。而豪格率清军进入四川后,“黄虎”终于落入了虎口王的“虎口”,也成为了一种奇特的历史巧合。
清军主帅豪格闻听有人来投,马上热情接待了主动投降的刘进忠,然后安排他当清军向导,带领清军乘虚而入,并派遣护军佐领鳌拜,在刘进忠的引导下,对张献忠驻守的凤凰山冒险突袭。
这鳌拜(满语:Oboi)生于1610年,是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后金苏完部落首领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累世将门,精通骑射。跟随皇太极征战四方,攻克皮岛,参加松锦之战,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皇太极最信任的武将,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此时的鳌拜36岁,是豪格军中镶黄旗高级将领(巴雅喇昂邦,也叫护军参领,正三品),彪悍骁勇异常。担任前锋的他身先士卒,率领先头部队往前一路急速猛冲。10月20日早上,两军在四川盐亭县凤凰山相遇。
张献忠这方面,完全没料到清军重兵行动如风,所以斥候(侦察兵)探查到清军一路而来,火速传信回来时,张献忠依然觉得清军不可能来的这么快,一定是侦察兵探查有误或谎报军情,根本就没放在心上。等斥候再度传来消息,说清军已经大兵压境兵临城下。张献忠才开始担心起来:清军会不会真的来了,这很可能是自己身边的人出卖了自己的位置。于是赶紧披挂出营查看。
满清神射手雅布兰
可匆匆忙忙出营查看军情的张献忠,还是大意了,他穿了一身非常耀眼的黄色服装,上绣大蟒,很像龙袍。而且未披重甲,身边也没有多少人保护,清军的斥候马上就发现到了这边的动静。而这时,清军先锋,骁将鳌拜身边正有一位神射小将,名叫雅布兰。
雅布兰也是一名八旗子弟:他的先祖名叫索长阿。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长安的三哥。雅布兰的谱系是索长阿—龙敦—卦尔察—赫塞—雅布兰,算来他和顺治皇帝、豪格是远房同辈。此时在鳌拜部下可能担任一个五品或六品的小军官。不过关键在于,他是个深通射技的射手。
张献忠正在探查时,雅布兰率一组人悄悄接近,不待大西军察觉,手中箭簇早飞了出去,正射穿张献忠前额,(也有说射中前胸或射中喉咙的)张献忠坠下马来,一代豪强,就这样一命呜呼。
献忠身边的属下见主公倒下,很快就在群龙无首之下仓促而逃。凤凰山一战,鳌拜率清军击破大西军营垒130余处,斩首数万级,获马骡牲畜12200余匹,大败大西军主力。之后,鳌拜等又在豪格指挥下,继续深入,基本肃清了四川一带的大西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退往云贵地区,继续抗清。
说几句题外话,击破大西军队,豪格指挥全军得当,但鳌拜功劳实居首功。可鳌拜的结局,看过鹿鼎记的读者,大家都基本清楚了,他是死在康熙手里。
不过更惨的是豪格,在攻下陕西四川击杀张献忠后的次年,豪格被摄政王多尔衮构陷下狱,削爵。后来死于狱中,年40岁。多尔衮后来还竟然强迫豪格的福晋(妻子)博尔济锦氏做自己妃子,又怕此事贻笑后人,秘密布置大学士刚林在史档中不要留下痕迹。四年后的顺治八年(1651),顺治帝亲政,清算多尔衮,才为豪格平反,重新封他为“和硕肃亲王”,立碑,并入享太庙。
只有小将雅布兰结局很好,他凭借一箭射死张献忠的赫赫战功,慢慢进入清朝重臣行列。 两年后他做到了鳌拜的位置:护军参领;顺治12年,做到专门管理皇家事务的宗人府理事官;15年 成为宗人府启心郎;16年,成为通政使;17年一跃升为刑部尚书,已经是一品大员了。康熙年间,他任职左都御史。
历史就是这样,细细读来,精彩万端,却又让人生出千般唏嘘。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