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扑火”是哪种爱情?

图片[1]-“飞蛾扑火”是哪种爱情?-一鸣资源网

经常听人用“飞蛾扑火”来形容爱情,歌里面也常唱到,比如:“用飞蛾扑火的方式,做一个快乐的傻子”,颇有些悲伤和美好的味道。听得多了,让人不禁觉得,好像爱情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谁要是没经历过伤痕累累的感情,就不好意思说自己爱过。这与我对爱情的美好印象有些出入,“飞蛾扑火”到底是哪一种爱情呢?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螺旋线的科普文章,里面顺便解释了一下“飞蛾扑火”这件事情。原来,飞蛾等昆虫在夜间利用星光和月光进行导航。因为这些自然光是平行光,所以飞蛾在飞翔的时候,会与自然光保持固定的切角,这样就可以保持直线飞行。但是,烛火是点光源,飞蛾与烛火向外发出的无数条光线保持固定的角度飞行,就会沿着一条等角螺旋线离光源越来越近,最后掉入火中烧死。

图片[2]-“飞蛾扑火”是哪种爱情?-一鸣资源网

这对于掉入火中的飞蛾而言,是不幸的事情。但是,与平行光保持固定的切角飞行,仍然是一个简单高效的机制,让飞蛾在漫长的物竞天择中存活了下来。扑火这样的意外事件所导致的少量牺牲,不会对整个物种的繁衍造成重大损害。所以,这个简单的进化机制得以继续保存,并让整个物种继续受益。还好,人类现在也不怎么点蜡烛了。

与此类似,人类在长期的进化中也形成了一些保障物种延续的简单高效的机制,并被写入我们的生理基因和社会基因中去,其中就包括性选择。

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发展历程中,女性一直占据着性选择的主动权,只有优秀的基因才得以延续。在漫长的远古时代,女性青睐的优秀基因包括强壮、聪明等等;而到了社会迅速发展的古代和近现代,财富和地位逐渐成为女性选择配偶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这种安排本来没什么毛病,男人们可以永远这样若无其事地为了钱和地位打打杀杀下去,然后胜出的人抱得美人归。但意外事件还是出现了,那就是:爱情。

在远古时代,甚至人还不能称之为人的时代,我们和其它物种一样,每到生育季节,雄性就凑到雌性身边,短暂的“热恋”开始了。这个过程通常只有几个月,甚至几天,这短暂的陪伴是为了保证雌性能够顺利怀孕。而后,雄性(男人)就离开了。在婚姻制度产生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大家都这样,所以“被抛弃”的雌性(女人)也不会觉得有多难过吧。

根据人类学研究,婚姻制度的历史不过一万年左右。简单来说,它的出现是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两口子过日子在经济上成为可能。此外,还因为规模扩大和结构复杂化的社会对稳定的需求等。就这样,两性关系的主流从“露水情缘”变为“白头到老”。接着,随着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爱情的概念产生了。

性选择、荷尔蒙的燃烧和两性间的生理依赖是很多动物都有的机制,甚至从一而终的故事在动物界中都不鲜见,但是爱情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观念。爱情的多个层次,包括基本的性的吸引,我们也经常在诗歌里歌颂恋人相遇时的那种心神荡漾的感觉。但是,爱情最重要的部分,必然是灵魂的。只有平等呼应的两个灵魂之间的互相欣赏、相知相爱的感受,才可称之为爱情。

图片[3]-“飞蛾扑火”是哪种爱情?-一鸣资源网

哺乳动物中有3%的物种采取“一夫一妻”,比如草原田鼠,维持这种关系的关键是个体在交配过程中体内所分泌的后叶加压素(vasopressin),人类的机制与此类似。

优秀的人和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总是令人仰慕,目光相接,心中欢喜。可是,这是爱情吗?俯察自身,若与之牵手,我们能够平等相待吗?

如果喜欢优秀的人,就该先努力让自己优秀起来,否则我们所希求的和终将得到的东西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飞蛾扑火”是什么感觉呢?在现代社会,说出这样的话的,恐怕多半是女人。首先是被优秀的男人吸引,女人奋不顾身上前,在荷尔蒙燃烧的快乐和痛苦中挣扎,最后被烧死,因为那个优秀的男人走了,或者不能给予她同样的爱。这是进化在女人的身体和头脑中写下的本能。扑火飞蛾般的女人所扑向的,多数时候是优秀的基因或者富裕的生活条件,不是爱情。

我们在很多宿命似的安排中糊里糊涂地活着,并且自我安慰说,这就是人生。但是,事实上,人类本该拥有了解自身的智慧和选择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类已经到了自我进化的阶段。在足够了解自身之后,我们就可以管控自己的生理基因,并改写社会基因,从而摆脱进化的安排。

飞蛾若是了解自己,并且能够分辨月光和烛火,那么在快要碰到火焰的时候,多半也会拐个弯飞走。我们为什么不呢?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