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诡辩

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古希腊论辨之风日,出现了众多学派。其中一些”教人知识和美德的职业教师,最先表示对客观现实的可知性的怀疑。他们自称为素菲士,即智者。智者在雅典曾取得巨大的成功,他们周围总是聚集着一群激动的听众。法权和国家问题、道德和教育问题、语言学和修辞学问题,所有这些都是智者派感兴趣的问题。他们培育了演说的艺术(修辞学),论战的艺术(辨论学》和证明的艺术(辩证法)。智者这个词最初是指智慧的人。那时,辩论术、雄辩术诡辩术也是通用的。只是到了后来,智者才演变成诡辨论,产生了一种令人反感的含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智者派、特别是青年智者派,把老年智者派的那种使人在言语上有力的艺术,变成了一种为争辩而争辩的技术,在相对主义怀疑论的遵路上愈走愈远。另一方面和柏拉图、重里士多德的批判有关。柏拉图时常汉刺地描述了智者的论辩,并把他们称作批发和零售灵魂粮食的人。亚里士多德专门写了一篇论文《论智者的驳辩》,把智者的辩论看作是虚假的或虚构的推论。在中国古代,有辩者这个词,即指专以论辩为业的人。这些辩者曾提出过许多深刻的解,推进了哲学和逻辑的发展但是,辩者们也常常提出一些与常识相违或远远超出了常识所如的奇谈怪论。所以,在历史上许多人都把辩者提出的这些命题称为违反常识的说辩命题,这些名家者也都被称为历史上的诡辩或诡辩学派。在今诡辩已经完会是在贬义上被使用了,即指那些似是而非的议论。诡辩往往是从主观需要出发,任意挑选事例、构造虚妄的联系,为荒谬言行辩护,它常常把次要的夸大为主要的,把现象说成是本质的,用支流掩盖主流,用偶然来代替必然。诡辩这个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诡辩是指违背常识和逻辑的似是而非的议论。广义的诡辩则是指哲学上的诡辩理论。诡辩的手法很多,本书只列出六十,远远不能概括古今中外的一切诡辩,但诡辩的基本手求是偷换概念或命题,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虚拟前提或论据,循环论证或同义语反复,等等。诡辩可分为形式方面的和非形式方面的两类。形式方的施辨是指违背逻辑规则的流辩,非形式方面又可大体分为关联方面的和语言文字方面的两类。当然,这种划分只有相对的意义。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