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初二语文练习题第Ⅰ卷解析版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初二语文练习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羸弱(léi) 露宿(lù) 可汗(kè hán) 海市蜃楼(shèn)

B. 猥琐(wěi) 涎水(xián) 告罄(qìng) 忍俊不禁(jīn)

C. 譬如(pì) 角逐(jué) 契约(qiè) 怏怏不乐(yàng)

D. 忏悔(chàn) 毋宁(wú) 伫立(zhù) 屏息凝神(bǐng)

【答案】C

【解析】

【详解】C.契约(qiè)——qì;

故选C。

2. 下列词语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B. 唉,往日多么傲慢的我,多么矜持的我,原来也是个潺头。

C. 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D. 伞开得好等于安全有保障,至少保证生命无虞,所以我被七七八八地拽了一通,平稳之后心里却真是踏实——

【答案】B

【解析】

【详解】B. 潺头——孱头(孱头:称呼软弱无能的人);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不以为然之的。

B. 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

C. 从他语无伦次的话语里,大家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 今年的4月是第32个爱国卫生月,主题确定为“防疫有我,爱卫同行”,意义非同寻常。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这里不能形容鲁迅对写信草率的青年人的态度,应改为“深恶痛绝”;

B.息息相通:意思是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这里形容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都是非常密切的,使用正确;

C.语无伦次:说话没有条理、层次,讲得乱七八糟。这里形容他说话没有条理,使用正确;

D.非同寻常:形容人和事物很突出,不同于一般。这里形容爱国卫生月主题意义不一般,使用正确;

故选A。

4. 下列对短语结构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改革开放、雄伟壮丽”都是并列短语。

B. “更加坚强、深受感动”都是偏正短语。

C. “心情好、大家唱歌”都是主谓短语。

D. “安排任务、眨眼睛”都是动宾短语。

【答案】B

【解析】

【详解】B. “深受感动”是动宾短语。故选B。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是喜欢中国作家莫言呢,还是喜欢法国作家大仲马?

B. 这件事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的感受?

C. 《诗经》既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更有“智者歌其恩”寓于其间。

D. 春天到了,凤凰广场上桃花啊、杏花啊、梨花啊,都开满了枝头。

【答案】A

【解析】

【详解】B.这一句是陈述句,句末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C.句中引用属于非独立引用,第一个双引号内的句号改为逗号,并放在引号外面;

D.“桃花啊”“杏花啊”后的顿号都应为逗号,带有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用顿号;

故选A。

6. 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绿茵茵的草地,踩在上面软软的,空气里弥漫着青草味儿,置身其中,我们仿佛回到了童年。(比喻)

B. 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排比)

C. 面对青春时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信念:珍惜,珍惜,再珍惜!(反复)

D. 秋天的枯叶轻叹一声,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的怀抱。(拟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有误。这个句子没有本体喻体,虽然有比喻词,但不能构成比喻修辞手法。故选A。

7.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带上她的眼睛》是刘慈欣的一篇科幻小说。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于制造悬念,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B. 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讲述了建国前夕重庆地下党人的英勇斗争故事,其中江姐、许云峰、齐晓轩等都是可敬的共产党人。

C. 《爱莲说》《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卖油翁》的作者都是宋代人。

D. 《伟大的悲剧》节选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三大师》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D.“作者是英国作家茨威格,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三大师》等”错误。《伟大的悲剧》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一篇传记。《象棋的故事》是中篇小说,《三大师》是传记作品;

故选D。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8. 选文中主要表现邓稼先的什么品质?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忠厚平实,从不骄人 B. 临危不惧,遇险不惊

C. 不惧艰险,勇于奉献 D. 不怕牺牲,胆识过人

9. 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

目的是什么?对此理解错误的—项是( )

A. 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

B. 交代我国原子弹的爆炸地,同时点明邓稼先工作的地点很荒凉。

C. 用虚笔描述邓稼先的工作环境,同时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看不见硝烟的战场。

D. 烘托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辛,突出其不畏艰辛、舍生忘死的精神。

10. 下列对文中①②两个划线句子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揣摩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所遭受的身心考验,表达对他精神的赞赏。

B. ①表明作者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样的艰苦环境,但可以想象邓稼先所经历的煎熬。

C. ②作者关心邓稼先在关键方案上签字时手有没有颤抖,赞扬其胆识和稳健

判断。

D. ②表明邓稼先从事工作的重要,真实地表现其面对重大抉择时也会有犹豫和恐惧。

11. 联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主题是: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B. 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这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C. 文章不同于一般写人的传记,在选材和文章的形式上是“散”的。

D. 这篇文章作者撇开个人情感,非常客观公正地介绍了邓稼先的一生。

【答案】8. A 9. A 10. D 11. D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临危不惧,遇险不惊”,由文中“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的内容可以看出;

C.“不惧艰险,勇于奉献”,由文中“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的内容可以看出;

D.“不怕牺牲,胆识过人”,由文中“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的内容可以看出;

故选A。

【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揭示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表述有误,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目的是把读者带到神秘的戈壁荒滩,渲染一种荒凉凄惨的气氛。烘托出邓稼先和他们的同事工作环境极其艰苦恶劣,体现了邓稼先的奉献精神;

故选A

【1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 “真实地表现其面对重大抉择时也会有犹豫和恐惧”表述有误,联系句子“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的内容可知,这只是作者的疑问,表明邓稼先从事工作的重要,并没有真实的表现其面对重大抉择时也会有犹豫和恐惧;

故选D。

【11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这篇文章作者撇开个人情感”表述有误,《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记人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来的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故选D。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活板》,完成下面小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2. 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唐人尚未盛之/②殊不沾污/③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④旋刻之

A. ①崇尚/②根本/③覆盖/④立即 B. ①还/②根本/③覆盖/④立即

C. ①还/②特别/③冒犯/④立即 D. ①还/②根本/③覆盖/④旋转

13. 下列加点的词语的用法或者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就:①瞬息可就/②持就火炀之

B. 火:①火烧令坚/②用讫再火令药镕

C. 以:①不以木为之者/②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D. 之:①不以木为之者/②旋刻之

14.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活板的制作和印刷过程主要经历刻字、制版、印刷、拆板四大工序。

B. 文段交代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

C. 活板的主要特征是“活”,集中体现在字是活的,排版、印刷是活的,以及字印便于贮存、选用等方面。

D. 活板的字模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火炀”。

【答案】12. B 13. D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尚:还;

(2)句意为:根本不会弄脏。殊:根本;

(3)句意为: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在上面。冒:覆盖;

(4)句意为:随即刻制。旋:立即;

故选B。

【13题详解】

考查对一词多义和用法的理解和辨析。

A.就:动词,完成/动词,靠近;

B.火:名词作状语,用火/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C.以:介词,用,拿/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D.之:代词,指活字模/代词,指活字模;

故选D。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D.“活板的字模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质地太软,且不宜‘火炀’”表述有误,根据文中“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的内容而可知,活板的字模之所以用胶泥而不用木料制作,是因为木料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物粘在一起,拆版时不易拿下;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用雕版印书,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样做。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经典文献都是版印的本子。

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版印刷。他的办法是:用胶泥来刻字印,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一个印,刻好以后,用火烤一下,让它变得坚硬、牢固。先准备好一块铁板,把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铺在上面。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一个紧挨着一个地排上字印,排满了就算一版,(再)拿到火上去烘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那字印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算不得简便;如果印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那就显得非常快了。(最好是)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同时排字,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排好版面,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以便它们在同一版内重复出现时使用。不用的时候,就拿纸条做标记贴上,每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把它存放起来。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出来,那就当时动手刻,用草火烘烤,很快就可以投入使用。字印之所以不用木料来刻,是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均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来烧制,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弄脏。

四、(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5. 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反映出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诗人在赞美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怅惘之情。

D. 尾联别有情趣,淡淡的月光,静谧的氛围,更烘托出诗人的悠闲与惬意。

16.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基调与风格,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格调高远 意蕴悠长 B. 明快抒情 富含哲理

C. 意境辽阔 基调低沉 D. 豪放不羁 诙谐幽默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C.“同时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与怅惘之情”表述有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怅惘之情;

故选C。

【16题详解】

考查诗歌的艺术风格。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所写虽各有侧重,但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明快抒情。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读来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仿佛看到诗人陆游正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游,清澈碧绿的山泉水在蜿蜒的山间汩汩穿行,草木浓茂旺盛,陡峭曲折的羊肠山路越发难辨。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故选B。

© 版权声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