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Joy 是谁?

大Joy,本名:张悦悦。1981年生于北京。此人一直都想混为西西里人,无奈怎么伪装都能立马被人看出来⋯⋯

12岁时,和父母一起去了美国。不料歪国人不会发‘Yueyue’这个音,明明是“张悦悦”,非叫“张忧忧”…这让我幼小的心灵非常抓狂,从此改叫Joy。14岁回国,国内的同学也叫我Joy,并且因为个子高,升级为“大Joy”,所以目前英文全名,‘da Joy’。

从小喜欢画画儿,早起速写,画出来后分两沓,一沓自己满意的,说是自己画的;一沓自己不喜欢的,就嫁祸他人,说是别人画的。结果大家审美跟我不一样,每次评画都是“别人”被夸奖==||所以从小俺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人一定要诚实,不然少去很多被夸赞的机会⋯⋯

7岁暑假,淘换姥爷的藏书,反复翻到这么一行字“伦敦经济学院”(LSE),从此认定这是个无比神奇的地方;但13岁陪表妹去看儿科医生,被医生阿姨彻底迷倒,从此认定自己想当儿科医生——这奠定了后来大Joy欢乐纠结的求学经历⋯⋯

1995年回国。

1996年,写完自传体小说,《12岁我到美国读中学》,先由《中外少年》杂志连载,1999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后再版3次。

16岁,被邀请加入北京中学生通讯社

17岁第一次拿起相机,学习摄影。目前为止个展三次,均在北京,两次为佳能影像中心承办;联展两次,均在西西里,不懂意大利语所以没搞清赞助商是谁⋯⋯

高三寒假用20天做完了一整套当年很流行的“38+2”高考模拟题(数理化语英一小时一门,上午一套,下午一套,晚上撒欢),开学之后,校长说,我记得那个张悦悦整天嚷嚷着要学医,那就保送她去北医临床医学吧。我欢天喜地,当即表示不参加高考。班主任教导我说,这样人生不完整。我说,有些事情上我宁愿人生残缺着⋯⋯

进入北医/北大不到3个月就发现,原来当医生绝对不是我的菜,而且医科生因为课业繁重,不许修第二学位或跨专业选课,大四大五时俺只好背着学校在遥远的首都经贸大学修了5门经济学的课。俺爹给俺买了辆红色小丰田,这车在让俺往返于人民医院和首经贸之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还有后海酒吧街⋯⋯=X)

19岁,受可口可乐公司赞助,赴悉尼采访2000年奥运会。据说,我是中国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学生记者。

2005年自动放弃7年制医学硕士阶段,本科毕业,收到剑桥和LSE的录取通知。这个选择是很简单的⋯⋯(当然是LSE了)

2006年获得WellcomeTrust全额奖学金,在LSE继续攻读社会学博士。据说,我是获得Wellcome Trust医学人文类全额奖学金里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

2010年博士毕业,同年与Palgrave Macmillan签订出版合同,博士论文将以单行本出版,这是社会学关于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研究的破冰之作。这点不是据说,这点是肯定的。 [2012年4月,The Cosmopolitanization of Science一书上架;2013年4月,欧洲第一届Technology Assessment会议对此书进行了专场讨论]

2011年3月,接到邀请,在仔细考虑之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海外学子版面开设专栏“一桌一椅一世界”。

2011-2012 申请到一小笔资金,在法国社高院(EHESS)继续自己做PI

2011年12月与Pluto签订第二本书的出版合同。[2013年6月,The Green Politics of China一书上架]

2012年,30岁时(确切的说是31岁生日之前,哈哈),在(至少我认为)英国上升最快最有潜力的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社会学系获得终身职。随便看看这个庞大的社会学系教员的学术履历,任何人都会发现这个系的招生宣传册上有句描述其实很准确“You will be taught by lecturers who write the books and articles that shape the disciplines you are learning.” 我很骄傲成为其中一员,并打算长期驻扎下去~

同时是法国学者Michel Wieviorka创建的Le Collège détudes mondiales(全球研究所)的长期Associate Researcher。这是个很独特的研究所,汇集包括LSE现任校长及当今社会科学领域最精彩的10位教授(http://www.college-etudesmondiales.org/fr)。不过在这个研究所挂职,倒不仅因为其学术规格,而是因为这里不拘一格的学术模式,也打算长期挂职下去~

2017年4月中文新书《小世界:在欧洲做学术的注脚》由三联书店出版。

目前为止,大概接受过20余家(电视/广播/平面)媒体采访或专访,大概就这样。

© 版权声明
THE END